新聞稿 2013年2月18日
1. 調查背景
教育局早前向全港中學進行「新高中課程及評估學校意見調查」,教協會發現該問卷的第一部分(系統及學校層面)內容忽略了一些師生十分關注的核心問題及急需當局改善的項目,例如:問卷內容沒有提及取消校本評核、改善班師比例及增加應用學習津貼等事宜。此外,由於上述問卷只供校長填寫,前線教師鮮有機會表達有關意見,我們擔心當局在進行修訂時會有所遺漏,正如考評局於去年2月提出校本評核精簡方案,縱然方向正確,但不少同工反映修訂力度不足,仍未能真正紓緩師生同時應付多科校評的壓力,教學活動依然受到嚴重干擾。有見及此,教協會於12月20日至1月18日向中學同工進行問卷調查,藉以堵塞教育局問卷的缺漏,最後共收回879份有效問卷。
2. 調查結果
2.1 校本評核
七成半教師認為應擱置尚未開展的校評
調查發現,七成半教師(包括校長、科主任及科任教師)認為,擱置「9個延遲推行校本評核的科目*」最能配合校情及照顧學生需要。一成半教師認為應讓學校自決是否推行校本評核。而相對教育局問卷,並沒有提供「取消/擱置校本評核」的選項,亦沒有「以學校自決推行校本評核」或「遲於2019年推行校本評核」的選項。當局在建議修訂中最「進取」的選項:「將校本評核延遲至2016/17年中四(即2019年文憑試)推行」,在教協的調查發現只獲得3%的支持,反映當局提出的修訂未能獲得前線教師認同。
75% |
擱置推行校本評核 |
15% |
讓學校自決是否推行校本評核 |
4% |
在2019年以後推行全面推行校本評核 |
3% |
在2019年的文憑試(即2016/17中四學生)全面推行校本評核 |
2% |
其他 |
表一:教師對「9個延遲推行校本評核的科目*」的建議
*「9個延遲推行校本評核的科目」:中國文學、英語文學、經濟、倫理與宗教、地理、旅遊與款待、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技與生活、音樂
四成三教師認為應按科評估,擱置已推行的校本評核
在「已推行校本評核的12個科目#」方面,四成三教師認為,按科評估是否擱置推行校本評核最能配合校情及照顧學生需要。另外,有三成四教師表示,應進一步精簡校本評核,包括刪減課程內容及減少呈分次數。兩成教師表示應讓學校自決是否推行校本評核。
43% | 按科評估是否擱置推行校本評核 |
34% | 進一步精簡校本評核(包括刪減課程內容及減少呈分次數) |
20% | 讓學校自決是否推行校本評核 |
3% | 其他 |
表二:教師對「已推行校本評核的12個科目#」的建議
#「已推行校本評核的12個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通識教育、生物、化學、物理、綜合科學、中國歷史、歷史、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
僅百分之五學生能承受現時校評要求
在新學制的要求下,核心科目除了數學科外,中文、英文及通識科均需要進行校本評核。假若兩至三個選修科目亦有校本評核要求,即每名學生便需同時應付五至六科的校本評核。三成三教師認為,學生最多能承受兩科校本評核;認為最多能承受三科的佔26%,而表示學生能承受四科的百分比則大幅減至8%,只有5%教師認為學生能承受5科或以上的校評,反映在教師心目中,目前文憑試考生需要應付的校評數目已嚴重超出負荷。
平均:2.17科 | 0科 | 1科 | 2科 | 3科 | 4科 | 5科 | 6科 | 7科 |
15% | 13% | 33% | 26% | 8% | 2% | 2% | 1% |
表三:教師認為新高中學生最多能承受的校本評核科目數量(包括核心科目及選修科目)
2.2 教學環境
逾九成教師不滿現時班師比 八成認為應訂在2.3以上
現時新高中的班級與教師比例(班師比)為每班2.0名教師,較舊制高級程度會考每班2.3名教師的比例遜色。由於官立及津貼學校以班師比計算學校的教師整體人數,班師比的倒退意味教師人數減少,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也相應減少,難免影響學習質素。九成一教師在調查中表示,班師比例應高於現時的2.0。八成教師表示,較理想的新高中班師比例為2.3以上,超過半成(53%)教師認為班師比應在2.4以上,反映現行新高中的班師比例並不理想及需要改善,以照顧學生多樣學習需要。
平均數:2.65 |
>2 |
≧2.3 |
>2.4 |
>2.6 |
>2.8 |
91% |
80% |
53% |
22% |
21% |
表四:教師認為較理想的新高中班級與教師比例
推行小班教學 增加教師編制 刪減課程課時
事實上,師生需要時間適應新高中課程、教學及評核模式,可是,支援他們的措施相當缺乏。是次調查反映中學前線同工的訴求十分清晰,八成五老師認為「小班教學」及「增加教師編制人手」的配套能夠改善新高中的教與學;其次分別有七成八、六成六及五成五教師表示,「重新檢討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刪減課程內容」及「調低課時要求」可有效改善教學。
85% | 小班教學 |
85% | 增加教師編制人手 |
78% | 重新檢討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
66% | 刪減課程內容 |
55% | 調低課時要求 |
46% | 開設常額通識教席 |
4% | 其他 |
表五:教師認為可改善新高中教與學的配套
2.3 課時
降低課時要求因而調整課程
根據教育局建議的課時指引,新高中課程規劃和每科的建議課時分配是按三年高中最少應有2,700小時計算。其實,教協會早在2010年已向教育局及考評局反映,學校實際可用的課時不足2,700小時。在課程範圍沒有因應減少的情況下,師生便難以在正常課堂時間內完成課程,需要犧牲長假期(包括暑假、聖誕假、農曆年假、復活假)、周末、課前、課後、午飯等時間,疲於奔命補課,令全港各中學出現史無前例的長期補課潮,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新高中課時與課程規劃失當問題的嚴重性。
教育局在2010年回覆本會的信函中,將大量補課現象,歸咎於教師未能掌握新高中的課程要求和教師自身對教學期望過高,以致教得多及深,卻未有反省問題源於課程和課時的規劃失當。長期不斷的補課,不但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質素,更影響師生日常作息及身心健康。
是次調查顯示,教師認為新高中三年的總課時平均應為2,466小時,較教育局所建議的少2百多小時,反映現行按2,700小時擬定的課程範圍超出正常課堂的負荷,導致師生長期補課。七成七教師表示,新高中三年的總課時應為2,700小時以下,其中六成三表示,總課時應為2,500小時以下,而認為應定在2,400小時以下的佔46%,在2,300小時以下的佔35%。
平均數:2466 |
課時 |
≦2300 |
≦2400 |
≦2500 |
≦2600 |
≦2700 |
>2700 |
百分比 |
35% |
46% |
63% |
65% |
77% |
23% |
表六:教師對新高中三年總課時的建議
2.4 其他學習經歷
修訂幅度不足 遜前線預期
根據教育局建議的指引,「其他學習經歷」的建議課時為新高中總課時(2,700小時)的15%或以上,即405小時或以上。在教育局去年12月份向中學派發的檢討問卷中,「其他學習經歷」最「進取」的課時分配改善建議的選項只為「10%至15%」,卻沒有「10%以下」的選項,亦沒有由學校自決時數的選項。
本會的問卷補充了當局未有提供的選項,結果顯示,六成二教師認為「其他學習經歷」的課時分配應為「10%以下」,當中分別有四成四及一成八教師表示,「5%至10%」及「1%至4%」的課時分配最能配合校情及照顧學生需要。另外,有兩成半教師認為,應由學校自決時數。僅有一成三教師支持教育局最「進取」課時建議「10%至15%」,反映當局提出的修訂幅度與前線教師所期望的仍存在一定程度落差。
44% | 5%至10% |
25% | 由學校自決時數 |
18% | 1%至4% |
13% | 10%至15% |
表七:教師對「其他學習經歷」課時分配的建議
2.5 應用學習
全費資助應用學習課程 提供三年完整課程
現時教育局向開辦應用學習課程的中學發放「多元學習津貼」的安排為:每校每屆高中課程津貼名額上限為120人次,若超出限額學校需自行支付;首10名人次獲平均課程費用100%資助,餘下110名人次獲平均課程費用75%資助。換句話說,學校需承擔25%的課程費用,學生修讀人數越多,學校的財政負擔越大,令不少學校訂定課程限額時,可能遠低於學生的實際意願和需要。教育局於早前公布,於2013至2015學年將提供37個應用學習課程,其中26個課程將會加價,加幅由7%至18%不等。消息傳出後,當局稍將每名學生津貼額由$8,330提高至$ 8,996,但至今仍未對開辦課程的學校作出全面的財政承擔。是次調查顯示,五成八教師認為,政府應為應用學習課程提供全費資助,免卻學校的財政憂慮及省卻申請額外撥款的行政程序。
58% | 政府提供全費資助 |
56% | 提供三年完整的新高中應用學習課程 |
40% | 應避免側重筆試作為主要評核方式 |
36% | 重新檢視「達標並表現優異」的評級,不止限於對照選修科目的第三級 |
34% | 應用學習科/實用科成績調整機制應與核心科目成績脫鉤 |
2% | 其他 |
表八:教師對應用學習的建議
在修讀安排方面,應用學習課程的修讀期為兩年(中五至中六),有別於其它選修科目的三年修讀期,學生需在升讀中五時才轉修應用學習科,除了在選科安排上製造混亂,學習時間比其他選修科目少了一年,學習內容亦相應減少,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次調查顯示,五成六教師認為,當局應提供三年完整的應用學習課程才能配合校情及照顧學生需要。
避免側重筆試 與核心科目成績脫鉤 重新檢視成績對照評級
在考評方面,學生在應用學習課程的表現等級,是由課程提供機構建議及由考評局參照核心科目的表現調控分數,令實用科目的成績失去獨立性。由於不少修讀實用科目的學生,在著重筆試及語文表達能力的核心科目的表現大多未如理想。故這種成績調整機制,變相拉低他們在實用科目的表現,對他們並不公平。四成教師在是次調查反映,應用學習課程應避免側重筆試作為主要評核方式,去考核學生的基礎技能及職業相關能力。三成四教師認為,應用學習科/實用科成績調整機制應與核心科目成績脫鉤。
此外,即使學生在應用學習的表現非常卓越,最高也只得取得「達標並表現優異」評級,相等於文憑試選修科目的第三級。是次調查中,三成六教師認為,當局應重新檢視「達標並表現優異」的評級,不止限於選修科目的第三級。
2.6 升學出路
監管副學位課程 資助職業導向大專課程 增加資助大學及銜接學額
在學生升學方面,分別有六成五及六成四教師認為,「加強監管副學位課程質素,提昇副學位資歷的認受性」及「增加開辦資助職業導向大專課程,提供更多銜接途徑」的措施可改善學生的升學出路。其次,超過五成教師表示,「增加資助大學學額」、「檢視自資課程報名及收生程序,包括監管發還留位費及部份自資院校『超收』的情況」及「增加資助銜接學士學額」均有助紓緩學生的升學問題。
65% | 加強監管副學位課程質素,提昇副學位資歷的認受性 |
64% | 增加開辦資助職業導向大專課程,提供更多銜接途徑 |
55% | 增加資助大學學額 |
54% | 檢視自資課程報名及收生程序,包括監管發還留位費及部份自資院校「超收」的情況 |
52% | 增加資助銜接學士學額 |
48% | 增加升學和重讀資訊的透明度 |
41% | 增加資助副學位學額(包括副學士及高級文憑) |
41% | 預留資源予未能入讀資助學位的弱勢學生修讀自資課程 |
26% | 向開辦自資副學位或學位課程的院校提供按額直接資助 |
2% | 其他 |
表九:教師認為政府應推行的措施以改善學生的升學出路
3. 建議
3.1 改善班師比例 增加教師編制 推行小班教學
在是次調查中,改善班師比例、小班教學及增加教師編制人手都是教師非常突出的意見。這亦是針對當前新高中課程要求及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解決方法。本會建議教育局須切實回應教師訴求,增撥經常開支,增加教師編制,改善班師比例,推行小班教學以切合新高中強調互動教學模式的需要。
3.2 調低課時要求 減少課程內容 檢討課程深廣度
師生壓力巨大,部分原因是課程設計及課時編排失當所致。實際的上課時間不足以完成按2,700小時設計的課程,導致補課情況嚴重。因此,本會促請教育局重新檢討課程編排,調低課時要求,課程範圍和深廣度亦因應課時的降低而刪減及收窄,以減輕學生的補課壓力,讓師生在正常教學課時內完成課程進度。
3.3 擱置尚未開展的校評 按科評估擱置或精簡已推行的校評
現時大部分師生須在課時以外處理校本評核,導致科目之間要在課後、週末等時間「搶奪」學生的現象。事實上,當局在推行新高中推行校本評核前,未有為學校在設計教學程序和增加評核時間方面,作具體的影響評估,亦未有增設資源及增設常額教師人手,支援校本評核的實施與推行。本會建議當局應擱置尚未開展的校本評核,按科評估擱置或精簡已推行的校本評核,以減少師生不必要的工作量。
3.4 全面資助應用學習 提供三年課程 檢視評級機制
開辦應用學習課程的中學面對一定財政壓力,或會因而影響課程學額及限制修讀學生人數。而修讀應用學習的學生則面對學習年期較短、成績對照不公,以致在認受性和銜接升學方面存在不確定性的問題。本會建議當局應為應用學習課程提供全額資助,免卻學校財政憂慮;提供三年完整的課程,增進學生知識及專業裝備。在評核設計方面,避免側重筆試作為主要方式,重新檢視「達標並表現優異」的評級,不止限於對照選修科目的第三級,科目成績的調整應與核心科目成績脫鉤,保持應用學習科目的獨立性。
3.5 監管副學位課程 開辦資助職業導向大專課程 增加資助大學及銜接學額
去年首屆文憑試考生考獲「3322」成績符合大學入學要求的人數達2萬6千人,而資助大學學額仍只維持於約1萬5千個,大量文憑試畢業生需透過私立大學或自資大專課程繼續升學。然而,自資副學位課程質素參差,學歷認受性低,銜接大學機會也微,學生需要負擔高昂學費。當應增加資助學位及副學位學額,增加開辦資助職業導向大專課程,提供更多銜接途徑,加強監管副學位課程質素,提昇副學位資歷的認受性,為學生提供可負擔及更多元化的升學選擇。
附件:教師對新高中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