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醫事顧問)腸胃肝臟科專科 周泰年醫生
大腸癌是香港現時最常見的癌症。政府將於今年九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讓我為大家探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篩檢方法。
大腸癌高危因素
- 50歲或以上
- 家族史(如近親在六十歲前患大腸癌)
-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遺傳性腸病
- 肥胖、缺乏運動、經常進食紅肉及加工肉製品、少進食蔬果、飲酒及吸煙
篩檢方法
大便隱血
非侵入性,方便應用於全民篩查計劃,但非所有早期癌症都有出血現象,所以不是完全準確。若發現大便有隱血,須進行大腸鏡檢查,每一或兩年須重複篩檢。
乙狀結腸鏡
準確、安全,普遍為人接受。在簡單清腸程序之後進行。乙狀結腸鏡只能檢測到大腸末端約六十厘米的位置,不能檢測大腸初端的病變。如發現瘜肉,須再進行大腸鏡檢查。國際指引建議乙狀結腸鏡篩查每五年進行一次。
大腸鏡檢查
非常準確地檢測大腸癌和晚期腺瘤。通過單一次的洗腸和檢查程序,同時切除幾乎所有瘜肉。若患有慢性病,如睡眠窒息症、心臟病、正服用薄血藥等,需先進行評估。根據研究,每一千次大腸鏡檢查,平均有0.5-0.7次大腸穿孔的風險;在每一千個進行瘜肉切除的個案中,平均有8.7次出血風險。國際指引建議大腸鏡篩查每十年進行一次。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政府建議年齡介乎50歲至75歲人士接受大腸癌篩檢。生署會邀請合資格香港居民,分批接受篩查。政府亦鼓勵未被計劃涵蓋者盡早與醫生商討,考慮接受大腸癌篩檢。
知情選擇
從公共衛生角度,政府主要考慮測試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計劃能否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對醫療系統資源構成的負擔等。但從個人而言,測試的準確程度、安全性、過程是否便利舒適,和所需費用等均較為重要。醫生應為市民提供足夠資訊,幫助他們作出明智的選擇。
(刊於 # 63 《榮譽會員組通訊》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