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駐診心理輔導員 林志霞
學校恐懼症是一種兒童心理病,多是源於有些兒童對學校的某些人/事項/環境等產生焦慮,因而害怕上學。
(甲) 導致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以下的一項或多項:
- 與學校一位或多位教師關係不好,有些孩子焦慮被教師責備或受罰。
- 由於性格固執,有些孩子可能對某位老師/同學有偏見,不想回校
面對某教師/同學。
- 有些孩子被同學欺凌/嘲弄,在學校缺乏安全感。
- 長期被忽視或不被肯定
- 學習能力不足夠 (例如考試成績不佳),課室表現不理想 (例如教師的提問孩子不懂如何作答,被同學取笑),自我形象低落,缺乏自信心,在課室有不安的感覺。
- 學校功課量多,測驗考試壓力大,未能完成/應付。
- 父母/教師期望過高,孩子未能達到。
- 分離焦慮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有些孩子對父母有強烈的依附,不願離開父母。
- 性格固執/內向/緊張/膽怯/敏感/多疑/依賴性強等,在課室有不安的感覺。
- 十分在乎老師/同學給予的負面評價,聽後很不開心。
- 自我中心重,在學校受到挫折,不懂如何應付,採取逃避方法。
- 有些孩子或許有社交障礙/焦慮,害怕與別人相處。
- 有些新移民學生未能適應學校新環境,新老師和新同學。
- 有些孩子升讀新學校,轉讀新學校,未能適應新環境。
(乙) 心理/生理反應和表現,可能是以下的一項或多項:
患上學校恐懼症的兒童想到要上學,便會有負面情緒,他們的負面情緒會引致自主神經系統產生以下一項或多項的生理反應 (心理學上稱為「軀體化」)。
- 恐懼/焦慮/不安/緊張/無助/自卑/自責/憂傷/煩躁/憤怒/怨恨/情緒低落等
- 頭痛
- 暈眩
- 噁心
- 嘔吐
- 腹痛
- 發熱
- 尿頻
- 遺尿
- 哭泣
- 哀求父母准許不上學
- 吵鬧/發脾氣
- 手心出汗/冷汗直冒
- 手震
- 說話口震
- 渾身無力
- 暴力行為 (例如:打人、毁物等)
- 傷害自己
- 失眠
- 發惡夢
- 沒有胃口
- 自我價值低
- 不能專注
(丙) 用同理心治療患有學校恐懼症的孩子:
目標:給孩子一個愉快、愛和安全的學習環境
(一) 家長層面:
- 家長用同理心明白孩子的問題和感受,明白孩子不是裝病,不是想逃學,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一個支持者,為孩子找出問題的源頭,為孩子尋求支援。
- 將孩子的情況告知學校,讓學校輔導團隊為孩子制定個人輔導計劃。
(二) 學校層面
- 為孩子找出問題源頭
- 為孩子制定個人輔導計劃
- 如有需要,邀請家長參與輔導計劃。
- 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邀請家長觀察孩子在家的表現和反映孩子的進度。
(三) 朋輩層面
- 如有需要,校方安排朋輩幫助患有學校恐懼症的孩子 (例如由輔導主任/學校社工安排愛心同學和患有學校恐懼症的同學一起參加學校活動。)
(四) 社區層面
- 如有需要,家長安排孩子參加社區的團體活動和訓練,從而提升孩子的學業、專注力、情緒和社交能力。
(五) 專業支援
- 如有需要,接受心理輔導。
- 如有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20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