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財筆記 ■ 林本利
重點:
- 經歷過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及聯儲局傾全力托市,筆者相信若歷史重演,可趁機入市。
- 聯儲局承諾不斷印鈔,無限量買入國債,目的是要托起股市,以免產生骨牌效應,令大量企業因資金不足而倒閉。
- 年便可以回復昔日面貌。
今年3月初,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股市急挫,美國聯儲局在3月3日及15日召開兩次特別會議,短時間內把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0-0.25厘,並宣布重啟量寬,買入7,000億美元國債及私人證券。
聯儲局未等到3月17至18日開會,就突然提前宣布減息和量寬,無疑令市場恐慌情緒升溫,但經歷過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及聯儲局傾全力托市,筆者相信若歷史重演,可趁機入市,按個人風險承擔能力在低位吸納各類投資產品。
▎無限印鈔為救市
2008年9月中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各地股市急挫,政府及央行火速推出救市措施,聯儲局在同年11月開始推行量寬,直至2014年10月才告終。這六年間,聯儲局購入三萬多億美元國債及按揭抵押證券,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由接近1萬億元,大幅增加至4.5萬億美元(見圖)。
到2017年10月聯儲局開始縮表,債券到期後不再續期,花了近三年時間才將資產規模由4.5萬億元降至去年8月的3.7萬億美元,只下降了7,000多億美元。之後資產規模開始回升,至今年3月中升至4.3萬億美元。今年3月15日宣布購入7,000億美元資產,即資產規模會升至5萬億美元。到3月22日,聯儲局突然宣布無限量寬,原來是因為幾日內已用盡7,000億美元的配額,到4月尾,資產規模已高達6.7萬億美元。同期美國政府宣布2.2萬億美元的救市計劃,之後又加碼。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及聯儲局為了救市,可算無所不用其極。美國政府財赤連年,一直靠發債去支開支,而聯儲局又承諾不斷印鈔,無限量買入國債,目的是要托起股市,以免產生骨牌效應,令大量企業因資金不足而倒閉。
▎短時間內迅速反彈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初期,即2008年10月,美股和港股都急挫,而美元卻飆升,美指數由79點上升至90點(見表),主因是大量資金從其他國家調返美國救市,以及大量企業要買入美元還債。至於澳元及期油,因市場預期經濟嚴重衰退,對商品需求減少,故此價格大跌。銀行股,如豐(00005),因資金不足而股價大瀉;資金避險,金價節節上升。
金融海嘯爆發後半年,大約2008年2月至3月,股市、澳元及期油由低位開始回升。聯儲局不斷印鈔,美元持續轉弱,金價屢創新高,直到2011年9月因美元轉強,金價升穿1,900美元才向下調整,2015年跌穿1,100美元。
今年3月18日上課時,市場氣氛極度恐慌,美股多次熔斷,筆者除了提供心理輔導外,還建議學生可參考金融海嘯的市場走勢作為投資決定,在低位入市買股,包括豐、中石油(00857)及中海油(00883)等油股(幸好一直無建議買期油),而個人亦首次買美股,購入領航標普五百(03140)。並提醒學生,若相信疫症在幾個月內受控,對經濟及股市的負面影響短暫,便要珍惜低價入市機會。
之前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及聯儲局花了多年時間才把股市推上至海嘯前的高位。今次疫症股災,來得急,若去得快,相信股市應在較短時間內就可脫險,不用等上數年便可以回復昔日面貌。
(↓ 按圖放大)
(本文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655期)
本欄目的資訊由《iMoney智富雜誌》提供,教協獲授權轉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的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得毫無價值,投資者不應單獨基於本欄的資料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本欄的資料僅供參考之用,教協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或符合閣下的要求,亦不會對任何資料遺漏、錯誤或不準確承擔任何責任。
教協會員尊享訂閱《iMoney智富雜誌》優惠,低至半價兼送高達德208禮品。
> 詳情
查詢:[email protected] / 3650 6724